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117章懂我之心者(2 / 2)

  或许一生相伴到此,纵然没有所谓的情爱,却也有了共度患难的情份,临到老了,相互照顾着,你让我一分,我让你一分,这一生就这样过去。

  **

  不过玄烨的身体因着这一病,朝中多少也有些开始担心玄烨随着年纪越长,会不会随时驾崩。

  明面上自然不敢把话说出口,但是归附于太子身边的人越来越多了。

  太子毕竟是国之储君,在所有人看来都是名正言顺,将来可以继承大统的人,皇帝只要有任何闪失,这一位可以直接登基。

  所以就算这些年胤礽明显被玄烨不断的打压,就连索额图都被贬为千古第一罪人,无非指责索额图挑拨太子与皇帝的关系。

  但在很多人看来,太子依然是太子,只要一天还坐在太子的位置上,他就是最有可能继承着天下的人。

  至于其他的阿哥,尤其被封为郡王的大阿哥胤禔,都是蠢蠢欲动,思量着用什么样的办法能更得圣心。太子是太子,一天没有成为皇帝,对于所有的兄弟来说都是机会。

  旁人看到的是太子这个名正言顺的身份,却也有人看出玄烨对胤礽所蕴含的不满,这一点点的不满,积少成多,极有可能最后由玄烨一手摧毁胤礽。

  皇家长大的人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尤其玄烨更是有意让他们相争相斗,自然为了这个帝王之位,全都使出浑身解数。

  不能不承认,玄烨教出来的儿子的确都有几分真本事,但若是论气度和见识或者是一份隐忍之心,摆正自己位置的态度,却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明夷上回帮了十三阿哥胤祥一个大忙,没想到两人大婚不久,胤禛又再次同明夷请帮胤祥又一个忙。

  正常来说明夷不算是乐于助人的那一类,尤其助的还是玄烨的儿子,总让明夷出手管得太多,对明夷来说并不是好事。

  不过胤祥既然提议想要出海,而且学习训练海军,这就让明夷很有兴趣了。

  海战,海军,随着对外贸易的趋势不断发展下去,早晚有一天必然会与别国起战,一支强盛的海军能够保驾护航,也能捍卫一个国家的主权,这对于天下人来说极为重要。

  可是按现在的情况来看,玄烨对于海军的事并没有多少重视,纵然明夷一直让出海的人无论如何都要灌输那些海军一个概念,一定要加强训练,提高航海的技术和海战的能力,却因为这些年一直没有战事,纵然来犯的也是些小打小闹的海盗,并不能够引起海军的重视。

  明夷一直在想,什么时候能够有一支军队将他们打败,这样一来就不需要明夷再三的提醒玄烨,玄烨肯定会注意海军的培养。

  可是这样的想法,明夷不能和任何人提及,也不能确定海上的各国有多少开始打起大清船队的主意,毕竟这么多年往来于各国,大清带到各国的东西并不少,而且每一样都是让他们惊奇无比的。

  这样的情况下那些人依然不动,那就证明他们在等着一个机会,一个合适的机会。

  明夷何尝不是在等,只有等到这些人出手,而且给到大清重重的一击,才能够达到提醒大清注意海军战力的目的。

  没想到明夷没有等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反而等到了一个毛遂自荐,而且想要加入海军出海的十三阿哥胤祥。

  “为什么想要出海?想要训练海军?”明夷一开始是拒绝再帮胤祥忙的,但在听到胤祥想出海,而且训练海军的时候反而第一时间改了主意。

  一个掌握海军的人如何训练海军,或者在朝廷有力的支持下提升海军的能力,得看这个人有一颗什么样的心。

  眼下保驾护航往来船队的那些海军们,都是存着得过且过,并没有意识到或许有一天,别国的海军会将他们击溃的可能而加强训练,这对于将来会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若是换了一个人,一个是皇帝的儿子,一个亲王亲自掌握这支海军,作为大清的代表,如同当年的常宁那样,此人但有着一颗上进的心,一意要将大清的海军打造成这个世界上最强悍的海军,这样的意识若是刻进了骨子里,那可就是意义非凡的。

  “如今天下太平,只有北方准噶尔部蠢蠢欲动,但暂时不会再有大战。可是随着海上贸易的盛行,知道我大清繁荣的各国会越来越多,也就意味着这些国家的人一旦强大起来之后一定会前往大清。怀璧其罪的道理,亘古皆知。若想保护大清的安宁,想要守护我大清的江山。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海军也是其一。”

  “这些年,虽然我国出使他国的团队都能够平平安安的回来,但小打小闹的海盗,还有一些假扮海盗的他国海军,往来的公文中,我都看到不少。现在是小打小闹,当他们试探出我大清的海军有多少能力的时候,就是他们大动干戈的时候。”

  “想要不被人打倒,只有不断的提升军队的能力,让他们就算不断的试探我大清的能力,但永远也看不清楚我大清的海军究竟有多英勇。如此一来才能够保证我大清船队能够畅行于各国。”

  胤祥显然有备而来,而且也不是一时兴起,所以同明夷娓娓道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站在一个国家的角度,就不能只考虑短暂几年,十年或者是二十年的安宁,而是数十年乃至数百年之后这个国家会有可能产生的问题。

  “其实有一个根治的办法,那就是封关锁国,禁海。”明夷就是有意说出这句话的,胤祥听着摇摇头道:“这绝不是什么根治的办法,就算禁海,如果一旦他国的军队足够强大,我国纵然封关而守,足够强大的军队,难道打不破大清的城墙铁壁?”

  只要军队足够强大,不管你用什么来坚守,终究都会守不住。胤祥能够有这样的意识,的确难得。

  所以说明夷很想问,究竟大清是哪一个王八蛋,想出封关锁国这样以求自保,看起来好像对大清有利的国策,却把大清永远的禁锢在一寸之地,任由外面的世界风云突变也不曾察觉,最后才有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的事?

  中国的耻辱史没有一个中国人能够忘得了,明夷其实也在心里暗暗的骂着那个王八蛋。

  “若不想被人所欺,一味的固守无用,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纵然大清不进,旁人各国也会在不断的强大。如同这些人自他国中带回来的各种各样的稀奇东西,这些都是大清所没有的。那么多大清没有的东西,别国都有,将来是不是也会有更多大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出现在各国。我们不知,我们不看,亦不曾学,将来的大清依然会是□□上邦吗?”

  胤祥一股脑将心中早就藏了很久,却从来不敢和任何人说出口的话,一句一句的吐露在明夷的面前。

  明夷的确很惊奇,没想到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像胤祥这样的人,身为一个皇子能够想到这么长远。

  “看来你很喜欢读征知书院的文章。”明夷听着胤祥的话,反而更想到了另一桩事,胤祥说的这些话,其实征知书院的报纸上都刊登过,或多或少的提起过这样的话,当然不会像胤祥现在说的这么直接,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同四哥一起学过不少。”胤祥和胤禛一直很亲厚,自然能够拿到明夷让人送给胤禛的第一手征知书院的所有文章。

  就算是一些从来没有对外公布过的文章,也都一并的给胤禛和胤祥看过。

  “读过能够记在心上,又能够纳为己有的,这才是本事。但是出海是漂洋过海,而且海上风浪极大,天有不测之风雨,你当真愿意出去?”在自然的风险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会因为你是皇帝的儿子或者是谁,便会特别厚待。

  明夷的确被胤祥的一番话说动了,愿意帮胤祥一个忙。有这样一个蓬勃上进而且善于吸纳各种新奇想法的人出去,更会给大清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可是漂洋过海那些出海的人都是提着脑袋出去的,极有可能在风浪之中失去性命,胤祥还这么年轻,当真做好决定了吗?

  “身为大清的皇子,自小锦衣玉食,若能为大清肝脑涂地,死而后已,我绝无悔。”胤祥听到明夷最后这一问欢喜的表态。

  既然做好了这个决定,胤祥就无怨无悔,能够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宽广,这是一件多么值得人高兴的事。

  “为什么不想去找皇上,而是来找我?”按理来说,胤祥有这样的意图,应该第一时间去和玄烨提出,站在玄烨的立场,一个儿子能够愿意代表大清出使各国,而且有一颗上进的心,玄烨想让儿子们都变得优秀,不会不让他们表现。

  “当年提出海贸一事的人是姑姑。有些想法,我想问姑姑。也想知道我想的这些是不是同姑姑一样的。”胤祥显得不好意思的抓抓头。

  明夷并不知道在胤祥的心里,她的所作所为多么让胤祥震撼。

  自然胤祥想走这条路,就想得到明夷的认可,也想知道自己这些年读的文章是不是当真和明夷想到了一块?

  “的确。当年我提出开海贸的,就是想让大清走出去,走得远远的,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大。一味的禁海封关锁国并不能够真正的得到永久的太平,当你不强大的时候,别人的国家却在不断的改进,让自己的国力提升。也就意味着强大的国家会把你的国灭掉。”明夷并不是在危言耸听,四大文明古国到了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只剩下一个他们华夏。

  差一点华夏的传承也要断了。

  还是华夏人毕竟是华夏人,纵然遭受再多的磨难也会站起来,保卫他们的国,保卫他们的家,让他们的传承永远都不会因为一时的磨难断送。

  “请姑姑帮我。”明夷的话就是在肯定胤祥的想法是对的,明夷从一开始的初衷就是想让大清看到外面的世界,也是为了大清能够更加繁荣昌盛。莫要以为一个商人,存着商人的思路,就没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心。

  胤祥这样郑重的相请,明夷正迫不及待的希望有一个人能够懂得她的心意,能够帮助她做到很多她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明夷岂有不同意的道理。

  明夷把和胤祥一番交谈的内容,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玄烨,玄烨听完之后显得震惊,“我竟不知十三有这样的远见。”

  那还年轻的少年,在玄烨的眼里只是一个意气风发,带着几分侠骨之气的孩子,既然想得那么长远。

  “皇上震惊,我又何尝不震惊。”明夷在听到胤祥的一番话时,和玄烨的心情是一样的,明夷之所以会担心几百年后的事,那是因为她是过来人,历史记载的一点一滴,那些明夷就算没有亲自经历过,却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痛苦和挣扎。

  虽然明夷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可以完全的改变这个世界,但她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哪怕只是改变了一点点,一点点的一点点。

  积少成多,或许就有可能让这个国家不必再遭受那样屈辱的历史。

  “皇上这么多的儿子里,没想到居然会有一个能和我想到一块的人。”这是第一次明夷这样夸赞一个孩子,纵然是胤禛,明夷也没有给过这样的肯定。

  玄烨能够感受到明夷眼中的欢喜,浑身上下那种被理解而且被认可的开心。

  明夷很多想法提了出来,玄烨并不会一味的接受,而是会选择真正利于自己的那一方面实施,纵然知道明夷所图的不仅仅是表面,但玄烨有时候也会觉得明夷过于理想化,又或者担忧的太甚。

  只有胤祥真真切切的明白明夷那些担心,那些远见并不仅仅是一时的担心,而是真有可能发生的。

  一个人能够认可你,认可你的想法,也愿意和你朝着同样的目标前进,是一件非常值得让人高兴的事。

  玄烨没能让明夷有这样的认同感,胤祥却做到了。玄烨不由自主的问道:“果真是我看得不够长远?”

  “难道不是因为皇上觉得如今天下已经太平,各方皆平定。皇上不愿意再动干戈,所以纵然知道我说的这些担忧都会存在,但在皇上心里,这些事皇上可做可不做。”皇帝嘛,励精图治了那么多年也会有犯懒的时候。

  玄烨不是不相信明夷说的这些,可仅仅是因为他觉得现在的自己做得已经够多,不需要再锦上添花。

  若是身为皇帝的他把几十年几百年后的事也都做完了,那后继之君应该做什么?

  “皇上也怕好不容易打下的这份功业,因为未知而毁于一旦。皇帝都爱惜自己的羽毛,皇上到现在为止所作所为堪称一代明君,但是如果大力开展海贸,训练海军,谁能知道将来会有什么的影响?”明夷把玄烨一直不想承认却不得不承认的事实说破了。

  “可是皇上现在还是皇上,如果连一代明君,早就已经江山稳固的皇帝都不思考千百年后的事情,继任之君自然也有他该做的事,到时候他当真能腾得出手来做得更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皇上就算不能把事情完全做好,但至少也该将种子种下,有了这一颗种子,就会不断的成长。到那个时候甚至都不需要朝廷出力,自然而然这些事情都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一直以来明夷也仅仅是在做着培养种子的事情,非一朝一夕可成,但明夷希望能通过自己活着的时候的努力,让那些人能够记住这些新奇的想法,把新奇变成常规。

  一旦种子种下了,慢慢的长成参天大树,彼时就不需要任何人再费心费神。

  玄烨看着面前洋溢着自信,而且对于未来充满憧憬的明夷,再一次深刻的体会到,明夷从来都不是只长于方寸之间的人,她也并不仅仅的看到自己所处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将目光看得长远,远得直至百年千年之后。

  “若是将来我因此背负骂名......”玄烨确实有自己的思量,也正是因为这份思量才会一直让他犹豫不决,没有真正的按照明夷建议的那样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

  “主意是我出的,若是将来有那样的一天,皇上就把所有的罪名归到我的头上吧。”明夷接过话,如果玄烨能够做到这一点,无论将来有什么样的后果,若是玄烨不愿意承担骂名,就由明夷来。

  玄烨一下子笑出声来,“我是那样的人吗?不过若是我背负了骂名,能让你和我一起挨骂也好。”

  这一辈子不管是生或者死,玄烨都想和明夷牢牢的绑在一起。

  可是明夷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没名没份的蒙古格格,玄烨就算想把明夷和他绑在一起,但除了胤禛之外,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成为我的皇后可好?”玄烨在这个时候突然问出这一句。

  明夷一下子呆住了,最后却摇了摇头,“当年皇上为了顾及蒙古的事例,所以不能立我为后,如今虽然蒙古之乱平定,可是朝堂之上随着诸位皇子长成,这个时候,皇上立我为后,就是让胤禛成为众矢之的,加剧朝中的争斗。我不愿意。”

  真当明夷喜欢皇后的位置吗?当皇后有什么好的?总理后宫管着那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还得见所谓的内外命妇,笼络那些夫人和亲王福晋。

  这么一些事做来吃力不讨好,极有可能还会给自己招来麻烦。

  明夷现在有什么不好的,什么都不必多管,什么也不必多问,悠闲自在,安稳度日,做自己想做的事。为何要想不开当皇后?

  玄烨没有想到明夷竟然会拒绝的那么快,若不是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玄烨说的是什么,怕是会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之前你想要皇后之位的。”玄烨提及当年他表明心意的时候,明夷问过玄烨。

  “因为我知道皇上绝不可能立我为后。”明夷这句话说出口,玄烨一下子顿住了,因为知道玄烨绝不可能立她为后,所以才会提出,目的更是让玄烨知难而退,打消留她在紫禁城的想法吗?

  明夷从一开始就没想过当他的皇后,而他因为权衡朝堂的得失,天下的得失,亲手把明夷推离得他远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