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旁支嫡女第10节(2 / 2)


  就在她陷入沉思之时,只听旁边的人冷哼一声:“周福柔,先生说了年后要交两幅小字十幅大字的,你该不是又撒娇忘了吧?”

  蜜娘朝她看去,这位姑娘方才和周福柔一道进来的,陶淳儿介绍了一句说她姓洛,父亲在河南商丘县做教谕,算是书香门第出身。

  只听周福柔过来讨好的一笑:“秋君姐姐,我写了的,写了的,就是写的狗爬字儿,比不得你们。”

  洛秋君撇嘴,也不习惯和别人离太近,不动声色挪开周福柔抱着她的胳膊,只听陶淳儿出来打圆场道:“算了,秋君,这一个年头没见面了,你是知道福姐儿的,她去年才发蒙,写不好也是情有可原。”

  郭瑶玉也出来打圆场了,洛秋君就没再说什么了。

  此时,薛先生拿着书进来,看了空着的俩个位置,不由得对郭瑶玉道:“怎么王素敏和陈姗娘没来呢?”

  郭瑶玉是课长,一向闺塾的大小事都是她负责,薛先生也是刚从老家安庆过年回来,自然不知道这些。

  又听郭瑶玉道:“素敏是病了一场,到如今还在病中,我娘请了大夫,说是不能出门见风。至于姗娘——”

  提到这里,郭瑶玉眼色一黯,叹了一口气:“陈夫人说她家姗娘要学针线就不来了。”

  这也在薛先生预料之中,其实薛先生大抵能够猜到,这陈珊娘的母亲是抠门,嫌弃女学太贵了,可能还要退过钱,不过郭家是厚道人家,兴许把钱私下退了,不让她尴尬。

  薛先生用手按了按,示意郭瑶玉坐下,之后深吸了一口气对大家道:“你们的爹娘送你们来闺塾也许是为了让你们多几个玩伴,也许是让你们结交人脉,甚至有的就是为了抬高自己身价日后好嫁人。但我想说,读书不是为了妆点门面,而是为了你们明理,识字就不会受到蒙骗。我等女子困囿于内宅,不能和男子一样在外走动,但我们总得知道外边的那个世道是如何的。”

  蜜娘听的深以为然,这等金玉良言,足以看出薛先生实在是个女子中极有见识的。

  道理虽然不全然在书中,但书中道理若能明白,就不知道少走多少弯路。

  况且,蜜娘重活一辈子,绝非再想做任人宰割之辈,那么就必须提高自己,毕竟容貌总有衰老的一日,人情总有散的那一天,但是只有学到的本事才是自己的。

  这个地方看来来对了。

  第16章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薛先生先拿出《诗经》来,《诗经》中第一篇诗歌就是《关雎》,蜜娘听到第一句就想笑,这些话隆平帝倒是对她说过,但这是大人之间的情诗,但她们这个年纪,犹如半熟的桃子一般,半红不熟。

  这个年纪还没到思春的年纪,但又懂那么一些,可能还一知半解,就很尴尬了。

  但蜜娘的关注都在这首诗的生僻字上,她很多字还是不认识,前世她跟着那些女官学识字,但也学的一知半解,所以总是多看书,怕露怯。

  薛先生也讲的非常仔细,几乎是逐字逐句的解释,听完之后,薛先生又继续学《葛覃》,上半晌几乎除了喝水就一直在读。

  之后就是让大家拿出描红本开始描红,描红的内容正是今天所学的《关雎》《葛覃》,薛先生见蜜娘拿笔生疏,特地下来教她握笔,又问她能不能听懂。

  因为薛先生不是按照正统教法,所谓三百千开始,再读四书五经等等,蜜娘又想大概女子也不必要考科举,且听说薛先生教导闺塾女学生,最长也就三年功夫。

  其最重要的是让女子能怡情养性、知书达礼就成。

  “先生,学生把不认识的字做了记号,若是不懂的回去再查词典和训诂音。只是弟子的字儿……”说到这里蜜娘很难为情。

  她前世就没怎么系统学过,写字也总是发倒笔,皇帝倒是宠她,有时候会让她红袖添香,教他写字,但是皇帝很忙,也不能时常教自己,他还有军国大事,各种祭祀,这样她只好自己写了。

  虽然能写个囫囵,但是字儿跟狗爬字似的,且没有笔锋。

  薛先生见她如此好学,又拿了一本临帖给她,蜜娘很是高兴。

  即便午课时,她都不知疲倦的写着。

  “你这里要顿笔,手腕也不能晃。”

  蜜娘觉得眼前有个黑影,再往上看去,却是郭二姑娘郭瑶仙,她笑眯眯的看着自己。

  “多谢多谢,头一回写字,什么都不懂。”

  郭瑶仙讶异:“你爹爹才华那般好,怎地你完全没有拿过笔?”

  “我才六岁,没拿笔也很正常吧。”就是男孩子也才五六岁才开蒙啊。

  郭瑶仙颔首,又“啧啧”两声:“那你还长的挺高的,我今年八岁了,比你还大两岁呢,我们俩一般高。”

  “嘿嘿。”蜜娘笑了两声,继续写字。

  就如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那么写字也是这般,欲速则不达,须勤加练习才行。

  后边的姑娘们却在叽叽喳喳,因为今天学了《关雎》,小姑娘们想说那个话题,但又怕被说不庄重,只能憋着说。

  计春芳和郭瑶玉年纪最大,她们平日相交也最多,若说蜜娘周福柔包括洛秋君都是小孩子,那计春芳和郭瑶玉已经算少女了。

  在无人注意到她们俩人的时候,计春芳努努嘴:“怎么你嫂子今日没来呀?”

  郭瑶玉摇头:“你少说几句,也别提嫂子这话。她若是听到了,又该多心了。你又不是不知道,这有了后爹就有后娘,我父亲是个仁厚人,当年她三岁和我大哥定亲,后来,她母亲过世,父亲续弦。她爹爹那位后娘可不是一般人,我爹才让我九岁的兄长和七岁的她成亲,接至我们府上。她现在虽然是我嫂子,但我娘拿她当女儿看待,又和我们一般读书,你就别这么称呼她了。再者,她身体弱,我娘不许她出来冒风。”

  计春芳打了个哈哈:“请你恕我口无遮拦了。唉,说起来,你娘对她比对你们都好。”

  “别说了,说说你吧,这次你可是去了省城,我长这么大都没去过,快跟我说说省城的热闹。”郭瑶玉眼睛亮晶晶的看着计春芳。

  至于蜜娘这才知晓为何陶淳儿提起王素敏不知道如何介绍了,王素敏早已经嫁到郭家了,郭家非常待她非常厚道。

  但是她们这个年纪的小姑娘,定亲的是有,但是大部分都没有嫁过人,这才显得王素敏不同来。

  可蜜娘又是羡慕王素敏的,至少她定亲的人家非常守信,也很厚道,不像她爹为她定的那桩亲事,男方直接退婚。

  不过,也算不上直接退婚,原本当初爹是打算俩家交换信物后,等他有个官身了,再定亲,没想到爹当年就横尸街头。

  略想了想,她又继续写字,一直到午膳才停下。

  午膳吃的虽然简单,但是菜色也还不错,一碗白米饭,一碟胡椒炒肉,一碟鱼糕汤,吃了个干净,才站起来走动一二。

  其余人的饭量都不是很大,郭瑶仙和郭瑶玉并不怎么动筷子,计春芳则是有点嫌弃饭菜太差了,拿出一包点心在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