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重生之贵妇第130节(2 / 2)


  魏曕直接站着喝了,喝完就去洗脸,脱下外面被他人敬酒时溅上酒水的外袍,见中衣上也有些污渍,干脆连中衣也脱掉,打湿巾子,准备擦拭胸口。

  殷蕙就在旁边站着,见此道:“我来帮您吧。”

  每当魏曕心情不悦的时候,她都会比平时体贴些。

  魏曕看看她,将巾子递了过去,看着她细心地替他擦拭胸膛,再绕过去擦后背。

  看不到她的时候,魏曕的思绪又回到了宴席上。

  二公主的驸马杨鹏举在过去三年立了数次战功,如今又封了侯府世子,领父皇亲军三卫中金吾左卫的指挥使,剩下金吾右卫、羽林前卫的指挥使,则分别由郭辽、冯腾担当,而他们的父亲,杨敬忠、郭啸、冯谡,都已经被父皇派去镇守各处边关了。

  杨鹏举是二哥的妹婿,郭辽是四弟的亲表哥,冯腾因为娶了廖秋娘,在外人眼中算是他这边的。

  今日的宴席上,杨鹏举、郭辽、冯腾都很擅饮,又因与他、四弟并肩作战多年,给他们敬酒的时候最多。

  魏曕暗中观察过,他们拼酒的时候,大哥的笑容有些复杂。

  说起来,大哥的母族、妻族徐家该是本朝第一武官勋贵,只是徐耀得罪了父皇,眼下风头才略显黯淡而已。

  协助父皇夺天下的时候都是亲兄弟,一心对外,而今父皇得了天下,兄弟们各自分府单住,各有姻亲,可能就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好了,外面冷,快去被窝里躺着吧。”

  殷蕙帮他擦了两遍,轻轻拍拍那结实的后背,柔声道。

  魏曕还在走神,听她这么说,下意识地就去了床上。

  殷蕙叫丫鬟们换了水,自己也擦擦脸,然后才来到床边,见魏曕还皱着眉头,她纳罕道:“想什么呢?”

  魏曕看看她,往里面挪了挪,意思是让妻子睡到自己的被窝来。

  殷蕙放下纱帐,躺了过来。

  她以为魏曕动了兴致,没想到魏曕只是抱住她,什么也没说。

  殷蕙困了,靠在他怀里打个哈欠,闭上了眼睛。

  魏曕能闻到她刚涂抹过的面霜的清香,她是燕地首富家里娇养出来的女儿,长大了嫁给他,从未吃过任何苦。

  父皇在位,没有让他们去外地就藩,等大哥继位时,大哥会怎么做?

  前车之鉴,大哥肯定不敢放他们出去。

  留他们在京城做个闲王?

  可是每个王爷都有姻亲,真想放心,肯定要把这千丝万缕的关系给断掉,免得埋下隐患,除非大哥心胸宽广,任人唯贤。

  魏曕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他的手却无意识地揉着妻子柔顺的长发。

  这样殷蕙哪里还睡得着,抓住他的大手,不满地嘟囔道:“您到底要不要睡?”

  魏曕看着她困乏的样子,眉宇间的思绪忽然散开了。

  他的母族温家现今只剩下一个表妹,表妹的夫君也只是一个没落侯府家的庶子,不至于惹人忌惮。殷家那边,老爷子家财已经散得差不多了,一心安享晚年,殷阆过几年就算考上进士,也要从文官底层慢慢往上爬,难成气候,包括蒋维帧,京城人才济济,他能保住吏部郎中的官职就不错了,短时间无法再升。

  冯家虽然手握兵权,与蜀王府毕竟不是姻亲。

  只要他们夫妻安守本分,无论大哥还是别人,都忌惮不到蜀王府的头上。

  “进京之后,你与廖氏走动过吗?”魏曕捏捏她的耳朵,问。

  殷蕙知道他说的是廖秋娘,道:“还不曾,最近事情太多太杂,她那边也是刚进京,有的适应呢。”

  魏曕道:“嗯,廖十三也封了爵位,不比当初,怕是不愿被人提起他曾在殷家做护卫的旧事,以后你与廖氏也不必刻意来往,在外面遇上寒暄两句即可。”

  殷蕙总觉得他还有别的深意,抬起头来。

  魏曕触摸她细细的眉,怕她听不明白,说深了一点:“父皇登基,不久就会立储,你我若与权贵之家走动过密,怕会引起储君的猜疑。”

  殷蕙神色一凛,与他对视片刻,郑重应道:“我记住了,王爷放心吧。”

  上辈子殷家无人,冯谡也因为冯腾的病早早离开了平城,遍地去求医了,所以到了京城后,魏曕背后没有任何势力,自然也无须叮嘱交待她什么。

  只是,他们夫妻俩,这才刚做上王爷王妃,就要为公爹驾崩后的日子做打算了。

  徐皇后是贤后,端王亦有贤名,储君之位应该就是他的吧?

  大年三十这日,魏曕、殷蕙早早带着孩子们进宫了,其他四王来得也早,呼啦啦跟着帝后去祭祖。

  这是永平帝登基后的第一次祭祖,一身龙袍的他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眼眶微微泛红。

  殷蕙就想,公爹应该还是一个重情的人吧,如果魏昂没有雷厉风行地削藩不给藩王们活路,公爹未必会起事。

  再怎么有道理,一个叔父将侄子从龙椅上推了下去,这名声都不太好听,如果可以,谁想走这条路。

  昏君也就罢了,任何一个有志向的皇帝,都不想背负恶名。

  殷蕙的目光,悄悄落到了端王魏旸的身上。

  魏旸也是个好名声的人,所以,只要魏曕一直留在京城做王爷,手里无兵又无贵戚,魏旸坐到那个位子后,就没必要做恶人,包括以前的皇帝们,也少有自己登基就把兄弟们都赶尽杀绝的。

  想通了,殷蕙压力顿减,后面的宫宴上仍然言笑晏晏,游刃有余。

  除夕一过,朝廷启用永平帝登基的第一个年号,景和,本年也便成了景和元年。

  新年的喜气彻底除去了去年战后的颓废之气,因朝廷加设恩科,各地的举人们陆续抵达金陵,京城的街道上时时可见文人才子们结伴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