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我粉丝中最不可思议的人_184





  “在那个过程中,你清晰地看到了章行健的面庞吗?确认侵犯你的人就是他吗?”

  “我确认,我看到了他的面庞,记得他的面庞,他还在我耳边说了话,他说:真是个极品尤物。”

  万镜心底颤了一下,面上浮起一丝抑制不住的怒气。

  “事发后你报过警吗?”

  “报过,我报过的。”谢韵之道。

  “你报过警的?”万镜有些吃惊。

  “是的,我自己一个人偷偷去报警的,我身边的人不知道。但是后来因为侦查阶段证据不足,警方撤销了这个案子的调查,这个案子就没报到检察院批捕。”

  “我看到网上有质疑的声音,有一些懂法人士表示这是刑事案件,你不能直接提起诉讼。”

  “并非是我直接提起的诉讼,我不知道这谣言是从哪里传出来的,实际上我也没办法这么做。可能是媒体惯用‘某某状告某某’这种标题的缘故吧,确实令人产生误会。实际上你们如果仔细去看我微博发布的诉讼公文,那是检察院的公诉书。不是我提起诉讼,是公安调查完毕、申请批捕后,检察院向法院提起了公诉。大约十天前,我就已经再一次报警了。希望大家不要轻信谣言。”

  “为什么你上一次报案证据不足,这一次却又证据足了,可以批捕并公诉了?”万镜又问。

  “因为这一次报案的并非只有我一个人,还有另外一个人,就是张兰与我一同去报的案,我们的案子被并案处理了。她的案子证据比较充分,能够批准逮捕,而我的案子比较暧昧,还必须进一步详细调查。不过可喜的是,距离我上一次报案已经过去了五年时间,侦查科技手段都有进步,我提供给警方的那件睡裙和我当日身着的内衣、我发的sos求救短信、章行健留在我那部旧手机上的指纹和我被侵犯当日的体检报告,也许能组成完整的证据链。”

  “张兰,就是那位剧作家张兰,洱海一兰吗?”

  “是的。”

  ……

  此后万镜又确认了不少细节问题,看似好像是在给谢韵之找茬,实际上是在为她剔除各种不必要的误会,将本次采访中话语表达的精确性升到最高。

  这大约接近四十多分钟的采访,再一次在全网掀起巨大波澜。对于大部分知道谢韵之的公众来说,谢韵之是一个并不那么接地气的演员,她很少参加综艺节目,访谈采访也不多,只要出现在公众场合,话也是不多的,虽典雅美丽但疏冷远离,实在有些难以靠近的感觉。但这段采访显然一下子让公众们体会到了她身为普通人的一面,虽然她表现得依旧优雅、冷静、自持,并不痛哭流涕,也不怒斥责骂,但也会红了眼圈或哽咽难言。她会因为遭受不公正的对待而委屈愤怒,也会因为牵累了工作伙伴而感到内疚,还会因为咽不下自己内心的一口气而始终持续不懈地努力。她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她的勇气,她对待自己和人世间的态度,都引起了太多人的共鸣,让人们暗生恻隐的同时也浮生出对她的敬佩之情。

  就在这段采访视频在网上发布后的一个小时之内,微博诞生了一个新的话题#metoo,我们在行动#,话题的发起者之一就是樊澄,她率先转发了这条采访视频,并引发了大量橙汁cp粉、芝士、靳如练书迷,包括其他众多关心这起事件、关心这个话题、关心女权运动的仁人志士转发,一时间一场覆盖全网的运动似乎吹响了号角。

  此后三日内,以首都院谢盛教授为首,大量文人、作家、专栏写手在各大报刊杂志、微信公众号等等平台发表了关于号召发起新一轮平权运动的文章,呼吁关注性侵事件,关注受害群体难以发声的问题。乃至于很多代表着官方声音的新闻平台,也已然开始发声。人们开始意识到,此事已然不仅仅是一场网络舆论战了,而是真正轰动社会各个阶层的一场思想运动。

  就在4月14日,沉寂时久,自事件爆发以来始终不曾有任何回应的樊澄,终于在万众期待之下,对时至今日发生的所有事做出正面回应。回应的方式也符合她作家的身份,这是一篇并不算很长,但简短有力的文章,文笔依旧充满了她犀利的风格,同时也很罕见地汇入了她个人的情感。

  文章的标题叫做《你是否有哪怕耗费一秒钟倾听她们的声音》。

  第一百零八章

  正文:

  【你是否有哪怕耗费一秒钟倾听她们的声音。

  当我在文首写下这一句话让你读到时,也许你会有一种被冒犯的感觉。也许你知道我为什么会写下这一篇文章,正如你猜得那般,我今日要为这世上的一群弱势女性发声,她们不幸遭遇性侵犯,而又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发声,亦或声音微弱渺渺,难以被人听见。你会说,我当然知晓有这样一个群体,而且我确实十分关注她们,甚至还会为她们发声,所谓的倾听她们的声音,我当然做到了。

  但我想说的是,你没做到,甚至于写下此文的我也并没有做到。请稍安勿躁,还是让我从头说起吧。

  初识韵之是在去年的年初,三月份,我的上一本书《藩篱》时值发售,我去书店采样,在咖啡馆中隔着落地玻璃遇见了前来买书的她。她看上去沉静、美丽、低调,口罩掩面。当时的我对娱乐圈甚为陌生,也并不熟悉她的存在,只是觉得这样一个女子,体态步调、气韵举止,都出奇得好,或许是个艺术家。

  后来我才得知那日我在书店碰见的女子就是谢韵之,是一名货真价实的演员,或者演艺圈明星,亦或娱乐圈女星?怎么样都好,但我还是喜欢称她为演员。是因为她切切实实将演戏当做自己一辈子的事业,并耗费全部的精力在打磨这门手艺,让情感更为真切,技艺更为精湛。可她并不出名,刨除掉似我这样不熟悉娱乐圈的人存在的因素,在那些熟悉娱乐圈的人当中,她也并不是热门的存在。人们也许知道她,也能说出一两部她的代表作,但也就仅此而已。我不禁产生疑惑,因为我的眼中,她理应大红大紫,人们应当赞扬她的努力和她美好的品质,可为何事实却截然相反?难道当真是这个世界对她这样的女演员抱有太多的恶意吗?还是说又是老生常谈,归罪于体制与圈中的不良风气?

  我想做一个实验,于是我仗着自己读过三年剧作,大着胆子写了剧本,任着性子鼓动我的长辈朋友们为我捣鼓出这样一个拍摄网剧的项目,邀她出演。我想认识她,了解她,起初只是出于一个好似人类学家搞实验调查般的出发点。

  很顺利,我邀到了她,认识了她,并开始了解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她与我想象的几乎一致,但又有很大不同。我想她钟爱演戏,或许是对这一行抱有极大的热情,她的生活应该是充实的,情感应当是丰沛的,她会热爱观察,喜好模仿,脑海里天马行空,总在转着些古怪的念头。然而事实是,除却演戏,她的生活几乎只剩下读书、观影、运动和补眠,单调乏味到极致。她的情感并不很丰沛,至少她从不表现在面上,总是显得冷静自持。她也不是很爱观察模仿,一个人时若是不读书,那便一定会放空。她的眼睛似一面镜子,你只能照见你自己,照见其中反射出的世界的模样,但你看不到她灵魂的色彩。

  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越是了解她,越是与她熟悉,越是发现似乎与她形成了某种难以言明的隔阂。她的内心始终是封闭的,她的双眼看着你,但又好像并没有看着你,落在了空处。她偶尔会走神,放空时的模样让人觉得就像是一件反射着光的精美的易碎品。又或许是这件易碎品其实已经碎裂了,但它被胶水粘和修复,残缺了一些碎片,身上留下了无法消除的裂痕。她小心翼翼不想让人看见她的裂痕和缺口,为此她不惜在受伤的身躯之外浇筑了一层镜面,让人看不清其中,但仍旧能够反射耀眼的光芒,一如未破碎之前的模样。

  对她有这样感受,是在我知道她曾经的经历之前。而在我知晓一切后,我才明白我的感受并非空穴来风,我素来有精准切中他人内心之秘的本领,这一次的应验却让我万分难过。

  我好像明白了她为什么不会大红大紫,外有围追堵截,内里徒然挣扎,从不虚与委蛇,更难妥协让步。镜面反射的光闪花了某些人的眼,咬不开的硬壳硌了某些人的牙,她自是红不了,她更是不愿红的。

  我后来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是否有哪怕耗费一秒钟倾听她的声音。实际上,在我得知她曾遭受过性侵后,我从未问过她这段往事,假装我毫不在意,她似乎也没打算与我说。时至我动笔的这一刻,我仍未坐下来倾听她对我叙说这件令人难以启齿的事。当年发生那件事的细节,我都是从其他人的转述和她对着镜头的自叙中得知的。我对此莫名有一种庆幸,我似乎难于直面此事,而她也一样,因此她失了语,我则好似失了聪。

  这几日,我翻阅了太多关于反性侵运动的新闻记录和调查报告,我看着人们声势浩大地高喊着为她们发声,在社交媒体软件上疯狂地转发,呼朋引伴,热情澎湃。但实际上,这当中的绝大部分人,都不曾坐在一个受害者面前,亲耳听她叙说那一段可怕的经历。也许有人会反驳我,我们为什么要去揭开她们的伤疤,如果她们不愿提,那就不要提好了。

  是的,我们无权逼迫她们发声。但如果她们自己没有发声,我们又以什么样的立场替她们发声?你没有听她们说了什么,你又怎么确定你代替她说的话,就是她想说的话呢?我并非指责那些在反性侵运动中付出过努力的人们,我只是在思索,也许我们的工作能做得更细致谨慎一些,更冷静客观一些,避免二次伤害的出现,也避免我们的一腔热血正义,被某些有心人利用钻了空子。

  事实证明,性侵加害者永远都能找到为自己辩解的理由,而这个社会对性侵被害女性抱有极大的恶意,不惮用最邪恶的念头去揣度她们。这无疑是助纣为虐,让性侵者更加难以被惩罚且肆无忌惮。我们眼睁睁看着受害女性,从可怜的受害人,被万千谣言扭曲成一个水性杨花亦或出卖身体换取利益的女性,而她百口莫辩。替她发声的人同样百口莫辩,因为不论你怎么说,总有人用一句万能的话作反驳:你太天真了。仿佛他就是事件的亲历者,目击者,他就杵在了案发现场,观看到了全过程。他津津有味地分析,看似头头是道、条理清晰,实则逻辑混乱、夹杂大量无端臆测,却利用人们脑海内共同的成见和情绪,让无数人跟着信服点头,大呼这便是真相。倒头来作者大笔一挥,说一句这只是猜测不代表真相,便好似撇清了自己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