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那个注定要位极人臣的女人第94节(2 / 2)


  然而,唯有今日,谢知秋尚在书房读书,就忽地听到将军府外头敲锣打鼓、喊叫连天,那骚动由远及近,再之后,连鞭炮也响了起来。

  谢知秋听到声响,一顿,心知是成绩来了,放下书,起身到将军府门口去。

  将军府门口已经围得人山人海,非但护院丫鬟都聚在门前,住得近的街坊百姓也都围过来看过来,堵得水泄不通。

  将军府的人都是满脸喜色,一见谢知秋过来,连忙让出道,好让她站到门前正中间——

  谢知秋四周一顾,一见这阵仗,心知绝对是中了。当街来打鼓敲锣的,正是前来讨赏的报录人。

  那些个报录人吹吹打打,为首的是个样貌端正的褐衣男子。

  他手里拿着铜锣,原先兴高采烈地领着众人在将军府门前大说吉利话炒热气氛,这会儿见正主似乎出来了,连忙拿起锣锤“当当当”用力敲了三下,喜道:“来了来了!萧家的进士大老爷来了!”

  话音刚落,一众报录人当即又来了一段,吹唢呐的吹唢呐的,敲鼓的敲鼓。

  周围人又是一阵鼓掌起哄,纷纷道贺。

  只听那敲锣人扯着嗓子高声喊遍:“喜贺萧将军二公子萧寻初相公高中巍科,得亚元第二名!萧相公满腹才学,一表人才,他日必为尚书宰相之材!我等仰文曲星高中之光,特来恭贺,还请文曲星不吝降福,多多赏赐!”

  周围人立即起哄道:“多多赏赐!多多赏赐!散银赐福!”

  就连小孩子也在大人的鼓励下上前说吉利话:“恭喜萧相公高中亚元,愿萧相公官运亨通,早日娶得美娇娘!”

  锣鼓声愈发喧嚣,唢呐欢腾,看热闹的人也越来越多。

  这些报录人皆不是贡院官派的,而是自发的普通人,抢着过来报喜道贺,无非是讨个好彩头。按照习俗,举子高中,定然要设宴礼待道贺人,也要给赏钱,所以一有人中第,立即就会宾客盈门。

  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大家努力说吉利话,也是为讨个赏。一般越是富裕的人家,给的赏赐越多,以将军府的富贵,自然会有一大帮人上门道贺要赏,分外热闹。

  会试第二名,这可不是小事!

  后头只剩下一个殿试,既然会试都得了第二名,那说不定能进一甲之列,将来前途无量。

  萧将军早已出来看情况了,自家儿子会试中第,还是第二名,他当然相当高兴,也不会给上门道喜的脸色看,大手一挥,便道:“今日府中设宴,凡道喜者,皆可入内吃席!”

  话音刚落,围观众人纷纷大声鼓起掌来,簇拥着进了将军府。

  关于赏钱,将军府里也早有准备。赏钱都用红绸包着,裹成一个个圆滚滚的小红包,放在托盘里,由丫鬟们端着,过去分发,引众人抢夺。

  为首的报喜人更是得了一小贯钱,很是满意,他将钱收了,连连拱手道:“多谢大老爷!多谢大老爷!”

  说着,他又当当当敲起锣来,高喊道:“文曲星亚元萧寻初大相公人中龙凤!他日必当前程无量!”

  喊完,他又连连道了许多祝福的吉祥话,这才收了锣来,打算入内吃席去。

  一众喜气洋溢的人中,唯有高中的谢知秋本人反应平淡,虽说给赏邀席都安排妥帖,但她从头到尾没什么表情。

  谢知秋倒不是不高兴,只是个性使然,素来少露喜怒。

  她知自己中了,还是第二名,心里也有喜悦和放松——看来离娶回萧寻初和自己的身体,只剩下殿试一步之遥。

  不过,同样是这个第二名,也令她有点疑惑。

  说实话,谢知秋知道会试困难,她不可有自负之心,但她从小到大,文章时常受人夸赞,只要能进去排名,多半都是第一。这还是第一次,竟有人名次在她前面。

  谢知秋多多少少有点好奇,便拦下报录人道:“多谢阁下报喜,敢问阁下,会试第一是何人?”

  “不必谢不必谢,给大相公报喜,应该的。”

  报录人客气地点头哈腰。

  然后,他回答谢知秋的问题道:“萧相公才华出众,得中亚元自是远超庸人!不过这第一名也是厉害的,萧相公听了,定会信服——

  “今年的会元,乃是同平章事大人齐慕先之长子——齐宣正!”

  第五十七章

  却说这同平章事大人齐慕先, 在方朝,乃是不折不扣的英雄人物。

  他寒门出身,幼时是个放牛郎。

  相传, 他五岁时趁放牛的机会躲在私塾先生的窗下听习, 被先生发现逮个正着。

  一个贫家小孩不交束脩就躲起来偷偷听课,对私塾先生而言, 自是不可容忍的偷学之行。私塾先生本想找他父母来说, 逼他们补交束脩不说, 当然也要教训教训这孩子。

  若是普通小孩见到这阵仗,定然是要怕了。

  然而齐慕先不同,他非但没有生畏, 反而沉着冷静。

  他先满脸羞愧之色, 诚恳地向私塾先生道了歉,然后又夸赞先生,说他本来只是从窗下经过, 不小心听到先生讲课,觉得讲得实在太好,一不小心听得入迷, 这才忘了离开。他还说,他知道偷听不好,但他家里实在没有钱, 这才不敢让先生发现他。如果先生如此生气,他愿意为先生做事抵债, 可以每日来帮他擦鞋洗衣裳。

  齐慕先的表现, 令私塾先生大为惊异。

  私塾先生出于稀奇, 多问了对方几句,谁知这孩子不仅将他上课所讲一一背了出来, 还能举一反三,说出远超同龄人所能领会的道理来!

  私塾先生大吃一惊,便对这孩子刮目相看,反复思索之后,将他收为关门弟子,即便他交不出学费,仍旧教他念书。

  后来,齐慕先果然不负所望,十一岁中了秀才,二十岁得举人,二十六岁又中进士。

  之后,他一个寒门子,本在仕途上无人相助,并不顺遂。

  但是,钱正七年,昌平川之战两年之后,一个天大的机会,又落在他身上——

  昌平川一战后,方朝弱势于辛国,不得不对辛国俯首称臣,年年以大量金银上供。

  然而,饶是如此,辛国仍不满意,不断狮子大开口,一再加码,纵然是富裕的方朝也不堪重负。双方的关系再度紧张起来,边域剑拔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