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重回1988之IT女王第80节(2 / 2)


  说西班牙语的人发过来一句:「h」,商户直接懵逼:“我家小子跟我说外国人打招呼是hell,这个h是什么?”

  更别提后面的话了,根本就看不懂,一堆曲里拐弯的是个啥啥啥!

  最终,还是留言板好用。

  他们把留言板上的内容发给翻译社的人,再请他们帮忙写好回复,直接发送电子邮件给海外客商。

  除了义乌、深、广,还有一些想要走出国门的大型企业都在「中国货」上挂了介绍。

  海博翻译社原本生意惨淡,不然马老师也不能跑到义乌去进货,就想倒腾点东西,至少能给老师们发出点工资来。

  现在生意不惨淡了,光接义乌的单子,就足够养活他们社里所有的人。

  当然,光有一个新木盆是不能满足马老师的,如同《渔夫与金鱼》故事中的老妇,还想要新房子、想当贵妇人、想当女皇……

  马老师找到安夏,与她商议如何扩大规模的事情。

  “能不能把我们翻译社的主页放在留言板旁边,这样想要联系我们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聊了。”

  嗯……

  安夏忽然顿悟。

  那个即时聊天功能,普通人用不上,咱可以跟马老师用呀。

  「中国货」上,再次上线了实时聊天。

  点开一个实时聊天,匹配的是三方:海外客户、国内供应商、海博翻译社的在线翻译官。

  系统自动接入后,会打出一个笑脸图标,做为欢迎。

  客户打出第一句话,海博翻译社的人会判断来客所用的语言,然后匹配对应语种的翻译者。

  国内供应商的人实时跟着,聊到产品性能、价格等等的时候,由供应商的人打出中文,再由海博翻译社的人翻译为对应的语言。

  网上聊得差不多了,最后才是转入线下的签约环节。

  这项服务,海博翻译社收翻译费,海博翻译社和国内供应商向安夏交付沟通信息费。

  国内供应商再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是否要支付一笔聊天记录保存费。

  刚开始没有人选择保存聊天记录,这笔钱还挺贵。

  直到有一天,海博翻译社的人把数字打错了,手一抖 ,报价两万,少打了一个零。

  国外客户见状大喜,当即就提出要订五十万件。

  幸好是阿拉伯数字,国内供应商也能看得懂,当即就提出异议。

  之后,好几家公司都买了聊天记录保存服务,预备着万一哪天翻译出错,好以此为凭索赔。

  安夏得知

  此事后,也觉得「中国货」上不能只有海博这一家翻译社。

  一家独大,缺乏竞争,少了那根绷紧的弦,就会出错。

  招商部门再次向全国其他翻译社进行招商,欢迎他们入驻。

  一时间,老牌翻译社、新成立的翻译社,连公司都没有,只是扎堆成团的大学外语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全都涌过来,想要找寻工作机会。

  公司里审核不了专业,只能审核公司资质,现在只收有公司背景的材料。

  不然,要是翻译出了偏差,上哪儿去抓个人去。

  要说马老师不愧是马老师,他适时打出了「招聘」的招牌。

  他已经熟练的掌握了劳务派遣制度,这次招的不是正式员工,而是劳务派遣员工,也可以叫合同工,或者外包。

  未来有多少硕士毕业生都愿意进他手下公司里当外包。

  现在就有多少想赚点零花钱的外语人才愿意到他手下的翻译社里当劳务派遣。

  紫金聊天网页支持远程接入,只要家里有电脑有网络的个人,就可以在家里做聊天网页的实时翻译工作。

  马老师那会儿以一人之力,又是审核来应聘人员的翻译专业能力,又是琢磨怎么干翻其他翻译社,一家独大。

  他又跟安夏商量:“安总,你看现在网页上已经有二十多家翻译社了,人员质量参差不齐,客户也不方便找,是不是……”

  “做竞价排名吗?”安夏脱口而出。

  谁给的钱多,谁就能上。

  此时的马老师对这个名称还十分陌生,他来找安夏,只是本着一个纯洁的想法:做个评价系统。

  每笔交易结束后,不管谈成没谈成,客户都可以给翻译者打个分。

  翻译社里每个译者的分数加权平均排名,成为翻译社的分数。

  再按分数给翻译社排个一二三四五……

  “哦……你说这个啊。”安夏对这个评价系统特别熟,毕竟她网购、外卖这么多年,收到的「好评返现」小卡片都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了。

  评价系统是得上一个的,不然这么多翻译社,国内供应商看着两眼一抹黑,总不能点名点将吧。

  安夏暂时不想上竞价系统,一共才二十多个翻译社,一眼就能望到头,跟之后动辙99+页的场面不一样,这个需求不是很强烈。

  但是可以干点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