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三百章 焊接与造船

第三百章 焊接与造船

啃书网(啃书手机版)最新章节阅读请访问的最新网址: M.kenshu.CC 宣统三年(1911)二月三日川北川北重工

在冲锋枪生产车间和徐德庆又聊了聊子弹生产线的事情后,武太行便带周平的陪同下来到了江岸边的造船厂,与川北重工内德国技师正在逐渐减少的情况不同,在紧挨着川北重工的造船厂厂区里,德国技师几乎是随处可见,特别是几处大型船台附近,差不多有半数以上的工人和技术人员都是德国人,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岗位,几乎一水的全是德国人在主导,如果没有那些留着辫子的学徒工的话,你一定会以为自己到了德国的某一座工厂了呢。~啃?书*小*说*网:.*无弹窗?@++www.*kenshu.cC

十年陆军,百年海军,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相比于陆军而言,海军的建设显然要困难很多,否则的话后世的话中国海军也不会一直到二十一世纪都还远远的被倭国海军甩在后边了,所以自从打定主意要在这个时代有所作为后,武太行便开始一点点的打造自己的水面舰艇力量。

当然了,因为四川地处西南内陆的原因,武太行还有能力去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可靠着嘉陵江丰富的河运资源,想要操练出一支相对较强的内河舰队还是可以的,毕竟这路要一步一步的来,以现在保宁府的经济军事实力以及人才储备的情况来看,能够维持一支西南最强的内河舰队已经很不容易了。

就现在武太行能够掌控的四川水师(其实就只有保宁水师营)的力量来看一艘千吨级的浅水炮舰,四艘法国造鱼雷艇,二十六艘内河炮艇,十几艘运输船,已经足够横扫西南了,可一旦离开了西南,不要说是驰骋海洋了,就是清政府的长江舰队也是可以随便的拿捏四川水师的,毕竟双方的实力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上的。

想要将自己的触角从西南延伸出去,一支水面舰艇部队是绝对不能少的,虽然马上就要辛亥革命了,到时候大清国的海军也是可以瓜分的,可武太行却不是一个愿意等待天上掉馅饼下来的人,毕竟一个人的运气不可能总是那么好,再者说了,一直由闽系控制的大清海军现在内部争斗和倾轧也很厉害,指望着这些人搞点技术之类的还行,可想要从根子上强大这个国家的海军却不是简单说说就能够完成的事情。

所以一直以来,武太行就没有停止过想要独立打造一支海军的努力,从最初尝试建造木壳武装蒸汽船,到后来争取海军人才,一步步就这么坚实的走了下来,到现在,川北重工的造船厂已经开始批量生产上百吨的钢壳炮艇了,虽然使用的装甲钢和蒸汽机还需要从巴德诺夫中将那里继续购买,可伴随着保宁府工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实现自产也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罢了。

如果只是建造一些一两百吨的钢壳船只的话,其实也没有什么可看的,毕竟在后世一些沿海的乡镇工厂都能生产几千吨级的远洋渔轮,可之所以武太行要来这里好好的看一看,那是因为在造船厂里现在正使用一种全新的技术造船,一种绝对划时代的造船技术――焊接。

“鲁道夫先生,你们对这些焊缝的检验一定要抓紧了,千万不能有瑕疵,后期的表面处理也要跟上,一定要利用好咱们制造这些小型船只的机会,尽快的掌握厚板焊接的全套流程和工艺,为接下来咱们上马千吨级的大型船只打下基础啊。”看着船台上一溜排开的二十艘钢壳船体,武太行的心中在充满激荡的同时也不免有些急切,在旁边,两个千吨级的干船坞已经建设的差不多了,就等着巴德诺夫那家伙从海参崴拆来的设备了,等到船坞建好之后如果不能掌握厚板焊接技术,难不成自己真的还要继续使用铆钉造船不成?

“大人,您真的确定要使用这种技术来制造千吨级的船只?”听完武太行的提问,一旁的老鲁道夫额头上不禁渗出了一些汗水,千吨级的船只对他来说并不稀罕,这种船体的构件在德国的时候他也会经常加工,可问题是使用焊接的方式建造千吨级的船只在他看来就不是那么靠谱了,虽说这焊接技术现在应用越来越广泛了,可貌似还没有达到能够制造大型船只的地步吧,可是自己的这位雇主可倒好,一口气开工了二十艘小型炮艇还没有下水便想着使用这种技术制造更大的船只了。

“你们不是对堆焊焊接后的厚板强度进行了测试吗?”武太行听出了老鲁道夫语气中的迟疑,眉头不禁轻轻的皱了一下,不过旋即便舒展开来了,这不能怪老鲁道夫,焊接技术造船在这个时代无疑是一项全新的探索,德国人一直到了三十年代初好像才开始大规模的应用,自己现在就想大规模的使用焊接技术,老鲁道夫这些多少有些死板的德国人不能接受也是可以理解的。

“大人,恕我直言,那只是工人和技术人员根据经验进行的一些简单测试,缺乏权威的数据作支撑,也没有系统和严谨的实验环境,在焊接技术在民用造船领域还没有大规模推广的今天,我并不认为我们直接使用这种技术建造军用船舶是明智的选择。”老鲁道夫仍旧坚持自己的观点,虽然简单的测试表明焊接后的钢板要比铆接的在各项性能上都优越很多,可是海洋环境和战场环境都是复杂的,焊接技术是不是适合用于造船并制造军用船舶那是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检验的,可是现在,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显然并不准备这么做。

“时不我待啊,老鲁道夫先生,本官没有时间去等待这项技术的验证,这个国家同样也没有这个时间,既然焊接技术更节省时间也更节省资源,本官就决定使用这种技术了。一切的后果和风险就由本官一力承担吧!”武太行在这个问题上不想继续和老鲁道夫纠缠,很多事情不是你想解释就能够解释清楚的,就让时间去证明自己的“预言”吧。

武太行之所以这么坚持,实在是焊接技术用于造船之后,这好处实在是太多了。首先就是节约钢材,在目前造船使用的优质钢材还要依赖进口的情况下,节约下来的那些铆接材料说白了就是白花花的银子啊。其次就是增加舰艇的作战能力,除了焊接装甲板的强度要比铆接装甲板的强度高很多之外,由于节约了大量的重量和空间就是的舰船可以搭载更多的武器弹药,这战斗力自然就上来了。最后就是对工人,特别是技术工人的培养相对要简单一些,不要小看了铆接这项活儿,工人对铆钉的使用,铆接的力度,方向,甚至是垫片的贴合都会影响到舰船的整体质量,一个工人没有个四五年的时间你是别想掌握,可这焊接技术就不一样了,掌握好填焊缝的时间角度,控制好积碳就等于是初步掌握了这项技术,没看那些个德国工人培训了不到一个月就已经开始参加造船甚至还带着大清国这边的徒弟了吗?

“大人的意思我明白了,我会按照您的吩咐执行的,不过我个人还是希望在造船的同时组织人员对我们现在制造的这种小型浅水炮艇进行全面细致的测试,如果一旦发现焊接这种技术有缺陷的话,我个人希望能够及时停止后续的造船计划,希望到那个时候,您能够不再坚持。”老鲁道夫也瞥见了武太行眼中那一抹他无法理解的坚定与自信,知道今天自己是说不动对方了,只得退而求其次的希望能保住最后的底线。

“这没有问题,测试要大范围,多项目持续的进行,一方面是收集船只和技术的相关数据,另一方面则可以培养海军的相关技术人员,咱们在这方面还是很薄弱的,虽然现在只是几百吨的小船,但是相信有一天,咱们一定能造出万吨十万吨的巨舰,本官可不想到自己死了的那一天都看不到这些。”说这些的时候,武太行的心中有些酸楚,他想到另一个时空中那位一直到死都没有看到共和国航母奔向大洋上将军,“将是器之魂,器是将之胆”,一个再优秀的将领,没有相应等级的武器装备作为倚仗也是无济于事的,装备不入流,训练不入流,战术不入流,谈统一祖国,保护侨民都不过是一个屁罢了。

其实也不尽然,如果真的有后世太祖爷爷那种雄才伟略的领导人也能弥补一部分的不足――君未见木筏渡江,曲射炮打巡洋舰,手榴弹炸南越大舰的那支神奇海军同样让对手胆寒吗?所以说“将”与“器”始终是相辅相成的,武太行现在想做的就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将我们的部队建设好,在将来,即便是孙大炮没法去实现他保护南洋和美欧各地华侨的誓言,自己也要去做,因为这是作为一个意外“闯入者”的责任,也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请持续关注我们,更新最快的小说网站www.kenshu.cc